{蜜色影院}-韩国伦理电影网站,国产无遮挡a片又黄又爽,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国产,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无遮挡又色又刺激的视频直播,亚洲黄色国产片子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公報 > 2020年 > 第二期

許昌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許昌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信息來源:【作者:【信息時間:2020-08-31 15:25  閱讀次數: 】【字號 】【我要打印】【關閉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現將《許昌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0年4月24日                


許昌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許昌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意見》(許發〔2019〕20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探索路徑、打造樣板、走在前列”要求,立足我市產業基礎,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聚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堅持市域統籌推動和縣域主體推進并行、優化存量和擴大增量并重、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并舉,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產業生態,加強載體建設,強化示范引領,優化發展環境,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產業特色鮮明、雙創要素集聚、綜合實力雄厚的智造之都。

(二)發展目標

到2022年,制造業總量規模、產業結構、質量效益同步提升,初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為引領、高端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總量不斷壯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超百億企業突破1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2000家,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形成電力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及服務、再生金屬及制品、新一代信息技術、碳硅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等一批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產業集聚區內企業畝均稅收達到15萬元;綠色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標。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級研發平臺達到1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800家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

——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80%;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達到8000臺以上;建設200條智能化示范生產線;建成50家智能工廠(車間);實現5000家工業企業上云;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對標和貫標企業分別達到800家、1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面完成智能化診斷。

——質量效益穩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利潤總額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主要工業品質量標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工業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6%以上;創建3個以上知名品牌示范區。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三大工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1.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程。推動現有傳統產業,大力實施綠色化改造和技術改造,提升產業自動化、數字化水平;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化解過剩產能;對鑄造、陶瓷、燒結磚瓦、再生金屬、耐火材料、石灰、活性炭、浴柜、人造板等行業實施兼并重組、退城入園、優化布局,實現資源優化和環保集中治理,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1)建材產業。控制水泥產能,積極采用先進工藝、智能化控制技術、節能環保裝備,重點發展高強度水泥、干粉砂漿、精品骨料、超細微粉、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等產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重點發展外墻保溫一體板、聚氨酯復合板、燒結保溫密孔砌塊及裝配式建筑等產品,在節能環保防火保溫、農作物秸稈利用、工業廢棄物利用、廢棄土類建筑垃圾利用及裝配式墻體等領域有所突破。推動衛浴潔具發展智能浴柜、高端坐便等高端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加強品牌建設。推動板材行業開展環保革命,實現從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升級。控制耐火材料產能總量,通過工藝技術改造,發展綠色、高端產品。(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禹州市、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東城區)

(2)輕工產業。引導企業應用智能化紡織裝備,實現紡紗全流程自動化生產、數字化監控和智能化管理,重點發展高端面料、工業用品、醫療用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服裝行業重點發展休閑男裝、都市女裝、時尚童裝、定制服裝、特殊服裝等高檔、定制服裝,暢通銷售渠道,提升自主品牌價值。提升箱包行業設計能力,豐富產品品種,推動低端包袋為主的產品向高端化、時尚化、功能化、個性化的產品發展;增強企業品牌意識,培育質量過硬、信譽度高的許昌箱包品牌。推動紙制品行業提升裝備水平、改造工藝流程,降低成本、物耗和能耗,實現由單一、低附加值產品向特種紙等高附加值產品轉變。發揮鈞瓷品牌影響力,加大陶瓷行業改造提升,探索鈞瓷藝術與日用瓷的深度融合,推動日用陶瓷向高端化、個性化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魏都區、建安區、鄢陵縣、襄城縣、禹州市)

(3)煤化工產業。大力實施綠色化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2020年年底淘汰炭化室高度在4.3米及以下的焦爐,大幅減少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推進原煤—焦炭—氫氣—尼龍66鹽—氣囊絲等高端產品的延伸,打通原煤—針狀焦(碳纖維)—超高功率石墨電極(負極材料)產業鏈,擴大氫氣—硅烷氣—區熔級多晶硅(納米硅粉)—太陽能電池片生產規模,實現煤焦化工與硅碳先進材料和新興能源產業的完美對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加強不同工藝的集成聯產,構建煤焦硅碳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襄城縣)

(4)鑄造產業。建設完善鑄造產業園,推動鑄造企業搬遷入園。以技術進步、精益管理為支撐,優化鑄造產業工藝、產品、裝備,降低生產過程的能耗和物耗。引導鑄造企業走創新發展、高端發展、綠色集約發展之路,加快推動傳統鑄造行業向精密、有色、高端鑄造發展,打造現代鑄造行業體系。(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禹州市、長葛市)

2.實施優勢主導產業優化提升工程。支持具有一定基礎優勢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全力實施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典型示范企業;促使產業鏈條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提高市場占有率。

(1)裝備制造產業。

電力裝備。圍繞電力裝備的發、輸、變、配、用、調等六大環節,重點發展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裝備;著力突破智能電網、智能變電站和1000kV(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微電網關鍵技術裝備等核心關鍵技術;建立電力三次設備工作站,發展電力智能運維裝備及遠程運維裝備。以龍頭帶動、集群引進、硬軟互動、加速配套、同步發展為著力點,建設主導突出、功能完備、配套齊全、協同有力的千億級電力裝備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魏都區、長葛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襄城縣)

汽車及零部件。堅持整車、零部件互動,雙向延伸產業鏈。重點發展新能源專用客廂車、專用貨車、專用作業車、特種作業車等產品;加快商用車新產品開發進程。精準對標國際頂尖標準,強化智能化、技術化改造,做強做大等速傳動軸、鎂合金汽車輪轂、汽車齒輪系列配件、汽車發動機系列配件、變速箱系列配件、汽車玻璃系列配件等零部件,逐步形成由零件到部件,由部件到總成的發展模式。(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長葛市、建安區)

成套裝備。聚焦電梯、農業機械、煙草機械、建筑機械、礦山機械、食品機械等裝備,加大科技創新,推進智能化升級,重點發展高速節能直梯、智能農機、濾棒成型類煙機、振動攪拌機、液壓圓錐式破碎機、家用互聯網遠程控制食品機械等高端、智能產品。加大整機及關鍵配套件企業的集聚程度,提高產品本地配套能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不斷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建安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魏都區、禹州市、襄城縣)

(2)食品產業。重點發展煙草、肉制品、面制品、白酒、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煙草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全省標桿;鞏固肉制品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互聯網+冷鏈物流”;推進蜂產品、紅薯制品、豆制品產業集群建設。加強技術革新,優化生產工藝,提升智能裝備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鞏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國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基地優勢地位,打造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國名牌產品等品牌,提升市場影響力。引導企業建設誠信管理體系,實現產品全程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鄢陵縣、襄城縣、建安區、禹州市、長葛市)

(3)節能環保裝備及服務產業。聚焦資源再生利用、電力行業高效節能裝備、電機及拖動設備、成套環保設備等優勢領域,推動產業向“延鏈、強鏈、綠色、提質”方向發展。以中歐(德)再生金屬生態城為載體,引進德國等先進技術工藝,推動再生金屬產業鏈向下游高端領域延伸,提高再生不銹鋼、再生鋁、再生銅和再生鎂等產品附加值;以龍頭帶動、加速配套、硬軟互動、同步發展為著力點,加快節能變壓器技術創新和品牌培育,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加大節能電機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研發,開拓新能源汽車電機等新領域。加快長葛市-建安區節能環保產業帶布局,建設禹州市環保裝備產業園,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千億級節能環保特色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發改委、禹州市、長葛市、建安區、魏都區)

(4)超硬材料產業。瞄準行業技術最前沿,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圍繞超硬材料及制品等領域,重點向粗顆粒、高性能、系列化方向拓展,發展超硬復合材料、金屬粉末、粗顆粒高品級金剛石、寶石級大單晶、黃色細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延伸產業鏈條,重點發展高檔金剛石磨具、切削刀具、拉絲磨具、高效精密工具開發等產品。推動產業由制造向創造轉變,由速度向質量轉變,由產品向品牌轉變,提升產品綜合競爭能力。(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長葛市、禹州市)

(5)發制品產業。圍繞發制品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加強人發、化纖發和發套產品的技術研發,建設企業研發中心和研發平臺,推進產品向高端化邁進。推進傳統營銷渠道與跨境電商“兩輪驅動”,申報中國(許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實施許昌發制品營銷全球工程,鞏固亞非市場、拓展歐美市場,占領高端消費市場,打造發制品國際知名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建安區、禹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3.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工程。大力培育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興產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強產業轉移力度,加大示范應用強度,搶占未來發展高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統籌加快黃河鯤鵬產業項目建設,擴大提升黃河鯤鵬生產基地的產能;加大研發投入,建設鯤鵬創新中心,提升產品的硬件質量和軟件適配性能;實施精準招商,引進一批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建設黃河鯤鵬產業供應鏈中心、研發和銷售基地,打造黃河鯤鵬產業生態體系。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物聯網、高端軟件等信息產業,建設河南省電氣工業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潁云物聯網小鎮、中原云都數據湖產業園。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方向,重點發展智能感知、識別、交互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品;推動智能傳感、控制、檢測的率先應用,形成與省人工智能發展相適應的局部優勢。(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建安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禹州市)

(2)硅碳先進材料產業。強化與平煤集團的深度合作,圍繞硅烷氣、太陽能電池片、碳材料等領域,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推動電子級多晶硅及單晶硅、區熔級多晶硅、晶元片、銀漿銀粉、太陽能拉單晶切片、高性能碳纖維原絲、鋰電池負極材料、碳纖維等項目建設。形成以硅、碳材料產業鏈為主線,產業鏈上的副產品互為原材料的硅碳材料“產業網”,建設硅碳先進材料產業園,打造千億級國家硅碳先進材料產業基地。(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襄城縣)

(3)5G產業。依托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郵)許昌基地,在5G智能網聯車、自動駕駛、高端儀器儀表、核心設備制造等領域開展創新研究,加快推進產品產業化。通過精準招商,對接5G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設一批5G產業項目,完善5G生態合作產業鏈。運用5G技術助力云計算、AI、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4)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產業。聚焦整車、動力電池、充換電等關鍵領域,加快發展車載終端、車載芯片、鋰電池、輕量化材料等關鍵零部件。加快新能源汽車整車、鋰電池等重大項目建設,增強產業配套優勢,提高電動專用車產能和產銷率。支持充電龍頭企業,開展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等新產品研發,培育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網聯汽車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發改委、長葛市、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5)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生物醫藥產業園區、醫藥健康產業園和重點項目建設,重點發展仿制化學藥、中藥種植與飲片加工、醫藥健康等。建設中藥材基地,開展中藥新品種開發和傳統中藥制劑二次開發,推動中醫藥產業與康養產業融合。加快發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藥的仿制藥,推動醫藥中間體手性合成和拆分等研發和技術攻關,實現向高端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和制劑升級。加快技術研發和新藥審批步伐,推進化學原料藥向醫藥制劑轉型。圍繞生物醫藥,加大開放合作力度,構建研發與成果轉化等服務體系,建設生物醫藥研發和生產基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禹州市、長葛市、建安區、經濟技術開發區)

(6)智能裝備產業。圍繞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專用設備等重點領域,提升自主開發和系統集成能力,重點推動工業機器人本體、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及整機的協同創新。加大示范應用推廣,打造智能裝備標桿。加強與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等地的合作,建設兩岸(河南)智能裝備產業基地許昌核心區。(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經濟技術開發區、長葛市、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二)實施六大行動,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

1.持續實施“三大改造”行動。縱深推進智能化改造提效擴面、綠色化改造提標示范、企業技術改造提速升級。引導企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智能化改造,推動體系重構、流程再造,建設智能工廠(車間);分行業培育省、市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引領同行業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水平。實施工業企業綠色化改造,有效提升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水平,實現污染物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推廣應用高效節能新技術、新產品、開展高耗能設備系統節能改造;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培育扶持樹立標桿企業,創建省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環保引領企業。推進循環化改造,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加快靜脈產業園、襄城縣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許昌(魏都)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嚴格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和《河南省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目錄》,全面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推動企業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開展技術改造,促進產品質量、品牌和效益提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襄城縣、魏都區)

2.積極實施“兩業”融合發展行動。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圍繞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會展經濟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質檢中心、會展服務公司等的專業化服務平臺。鼓勵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建設第三方工業電子商務平臺,提供在線交易、支付結算、物流配送等服務。支持企業建設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合會等社會組織,發揮其在服務企業發展、規范市場秩序、開展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作用。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圍繞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等領域、深度挖掘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制造業實現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務化。引導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發展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等新模式。鼓勵企業向供應鏈上游拓展協同研發、解決方案等專業服務,向供應鏈下游延伸遠程診斷、維護檢修、倉儲物流、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增值服務。(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工商聯、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

3.大力實施智能制造生態體系打造行動。加快推進企業上云,培育引進云服務商,鼓勵企業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將基礎設施、業務系統、設備產品向云端遷移。持續開展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對標和貫標工作,引導企業建立完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促進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方式變革。組織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自評估、自診斷,逐步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自評估、自診斷全覆蓋。積極引進國內外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龍頭企業成為行業關鍵環節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為企業提供各類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積極構建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及創新應用平臺建設,創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二級節點。推進光纖寬帶網絡、5G網絡建設,全面構建適應發展、安全可靠的高速寬帶網絡。(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發展管理辦公室)

4.統籌實施產業布局優化行動。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優勢、發展特色,圍繞產業鏈建立“鏈長制”,統籌全市產業鏈發展,推進產業鏈垂直整合、橫向集聚。各縣(市、區)要綜合考慮本地實際,準確定位本地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按照布局合理、產業協同、生態環保的原則,打造主導產業突出、比較優勢明顯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全面推進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聚焦特色優勢和高端高新產業優化設置主導產業,限制發展并逐步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業,打造引領性強的高新產業集群或與城市功能相協調的都市型產業集群。布局建設區中園,聚焦產業鏈高端環節和新興產業領域,建設高端產業園;吸引創新創業主體入駐,建設創新創業園;結合“散亂”企業整治,建設專業特色產業園;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建設服務業專業園。(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區〕)

5.全力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行動。持續實施培育大企業集團行動計劃,培育發展一批營業收入超百億元、超50億元大企業集團。開展“隱形冠軍”企業培育,引導企業長期專注于細分產品市場的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隱形冠軍”企業。持續開展企業促成長活動,推動“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完善中小企業庫,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引導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形成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廣“整機+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等產業鏈模式,提高產品本地化配套率,構建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注入活力的融通發展新格局。持續實施企業家隊伍培養“十百千”行動計劃,提升企業家素質。實施企業家精神倡樹計劃,充分激發和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工商聯)

6.推動實施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全面落實質量強市戰略,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重點,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制造業質量品牌。推進裝備制造、食品、衛浴、陶瓷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具有“許昌特色”的品牌企業、品牌產品,爭創中國質量獎、河南省省長質量獎、河南省名牌產品。建設完善許昌泛在5G小鎮、潁云物聯網小鎮等特色小鎮,培育國家級、省級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加強中小企業質量管理,開展質量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活動,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健全質量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制度和失信懲戒機制。(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禹州市)

(三)構建四個體系,構筑制造業良好生態。

1.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引導企業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省級研發平臺,支持重點企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技能大師工作室,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計劃,形成“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的創新型企業集群。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和海外研發團隊開展產學研合作,在核心裝備、關鍵材料、系統軟件、基礎零部件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創新技術成果轉化機制,加快企業創新需求與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的深入對接,重點推進高端裝備、新興產業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發明創造,促進發明專利數量的持續增長。(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構建開放合作體系。開展產業精準招商,瞄準產業鏈領軍、骨干、前沿企業,深度謀劃項目,編制招商專案,落實專班專人,加強跟蹤對接,切實提高承接項目簽約率、履約率、開工率、資金到位率、投產達產率。搶抓“一帶一路”機遇,以德國、瑞士、日本、韓國為重點,圍繞智能制造裝備、新型材料、環保裝備、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產業合作對接活動,建設中德(許昌)中小企業合作區、中德(許昌)產業園。推進區域對接活動,承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臺灣地區的產業轉移,引進一批制造業行業龍頭企業、知名品牌企業、科技創新企業,建設兩岸(河南)智能裝備產業基地許昌核心區。支持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拓展全球業務,增強綜合競爭力。(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3.構建金融保障體系。建設市金融共享服務平臺,全面打造智慧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應收賬款抵押貸款、供應鏈金融等多元化融資服務,信貸投放每年增長180億元以上。推動設立市級產業投資基金,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參與,圍繞硅碳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基金支持力度。優化上市和新三板掛牌企業后備隊伍,力爭每年實現1—2家企業在主板上市。市、縣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金分別逐步達到5億元、2億元。引導銀行、保險、社會資本成立融資租賃公司,為制造業提供高質量裝備租賃服務。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和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動。(責任單位:市金融工作局、人民銀行許昌市中心支行、許昌銀保監分局、市國有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4.構建人才支撐體系。發揮“許昌英才計劃”政策導向作用,引進創新創業團隊、高層次人才。推動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校企互動,共建專業學院、實驗室、實訓基地,加大緊缺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持續開展制造業領域大工匠的培養選樹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領高端技能水平。深入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持續提升企業職工職業技能。深化中德職教教育,借鑒轉化德國“雙元制”模式,開辦“雙元”辦學試點班。發揮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的職能作用,打造多層次、多元化的人力資源服務網絡。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使用、激勵、流動制度。(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許昌電氣職業學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發揮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職能,統籌協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設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由產業經濟、專業領域、行業協會等方面專家和企業代表組成,研究制造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對重大決策提供咨詢評估。(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財政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制造業的獎勵和補助力度。充分發揮國家、省級各類資金的引導作用,設立市產業發展基金,建立中小微企業擔保風險補償金,重點支持企業智能、綠色、技術改造、智能制造生態構建、制造業創新中心、首臺(套)產品等。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開展減稅降費“應享盡享”攻堅行動,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優化納稅服務。創新用地保障,優先保障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項目用地。深化要素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運用更靈活的價格機制,降低企業用電、用水、用氣等成本。(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

(三)營造優良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努力實現“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持續推動“四個一百”專項行動,切實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金融工作局)


手機掃一掃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